查看原文
其他

郑联盛: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小窍门

jjxjcz 经济学家茶座 Teahouse 2023-08-27





作者简介


郑联盛,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文原载于《经济学家茶座》2018年第3期(总第81辑)


全文4073字,阅读约需9分钟


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小窍门


收集文献、资料和数据,是研究生的一项基本要求,亦是在学期间应该学会的一项基本技能。不过,在和同学交流过程中,很多人对于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处于彷徨状态。


部分研究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对于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运用处于慌乱状态。甚至有的学生会问老师:能不能推荐几篇参考文献呢?这请求对于导师而言是一个极为打击信心的问题:对于一个找不到文献的学生,我该如何指导呢?


更有同学因为文献的运用出现技术性问题,因为论文整体或整个章节出现重复率较高而被取消毕业资格。两三年的付出就在这个小技术问题上载个大跟头,实在是令人非常惋惜。


虽然,研究生院设置了学生申诉的环节,但是,因为重复率等学术规范问题申诉成功的概率很小。


一是所在系的学术委员会所有委员需要同意该同学的申诉并在申诉书上签字,相当于所有委员保证你没有学术问题,这对于委员们来说具有重大的风险;二是研究生院需要再度审核,费时费力。


一个可能是值得商榷的建议,同学少向导师提关于找文献的问题,除非是对某篇重要文献的研究框架、模型或结论的讨论。在现实中,由于各种事务缠身,导师很难在各个问题对所有学生都能够有效回应。


当然,传道受业解惑是导师的职责,同学的任何问题导师都有责任回答,导师确实应该在指导学生上花费更多的精力。


一个给大学等机构的建议,应该加强对学生基础研究能力的培养,比如,如何找文献,如何用数据库,如何写文章。国外大学经济学、管理学课程中有设置实验室课程,就是教学生如何用SPSS、Eviews、Bloomberg、Datastream。


当同学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对特定领域特定问题的研究成为现实需要,基础研究能力和基本动手能力的作用就凸显出来。我有一个亲师妹,因为实习期间彭博数据库用得特别好,同事们都离不开她,最后成功地获得一家国有银行总行的职位。


让我们回到文献资料的工作上来。以前在学期间,导师教导我们数据、文献和资料收集需要达到三个目标:1)哪里找;2)找得对;3)找得好。作为曾经的彷徨者,这里依葫芦画瓢,和大家进行分享。


值得注意的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同学在大学甚至研究生院深造更重要的是学习“道”,像文献资料收集这种的“粗糙活”可能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干。不过,“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权当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小小技能。


Part 1文献寻找的前提

文献资料收集需要围绕研究的主题进行,对主题需要有较为初步熟知,对主题相关的研究内容、争议和政策应有初步的了解。


对于研究主题,自己需要有一个相对全面当然可以不用很深入的了解,最忌讳人云亦云的选题、或者自己完全未知的选题。


选题的恰当性与后面相关的研究工作紧密相关,包括文献收集整理。


选题的技巧是:


1)问题导向。


要解决什么问题、回答什么疑问,会有什么解决方案,这个方案是否是从根本意义上解决这个问题?我见过我们院一位老师写的一篇非常有意思而且非常有智慧的小报告:如何解决大学穆斯林食堂“纯洁度”问题?解决方案就是配备穆斯林厨师。


2)小问题。


一些选题是大而全,写三五篇博士论文都不足以解决,这可能不是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的选择。


财政政策研究、货币政策研究、经济模式转型这些大问题留给大咖研究。我们学术研究就找一些小小的问题,尤其学位论文可能更要针对小问题展开,这样不至于影响论文进度和毕业时间。


当然,这是实用主义,需要批判看待。如果长期从事学术研究,思考这些大问题,还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这是方向问题。


比如,上面提及的穆斯林餐厅问题,往大的方向讲是民族和宗教问题,往小的方向讲是学生吃饭的选择问题。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对于这个问题十分敏感,他们鼓励学生自己带食品到学校以避免学校承担这个“小问题”的“大麻烦”。


Part 2

哪里找的问题(相关文献):

广泛阅读

 1)在百度等输入关键词,寻找相关的报道、评论或报告


搜索的结果会很多,需要做过滤:


a) 看主流媒体的报道、评论,比如,国内的财经、财新、第一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金融时报等;国外的FT,WSJ,Reuters,Bloomberg等。


b)看专业人士的评论,比如,监管机构、大中型金融机构、水平较高的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


c) 对重要的报道、评论进行收集整理,梳理重要的观点、论据和数据。


2)利用网络或数据库上找


国内的文献主要用期刊网(知网),下载相关的论文进行学习,并整理相关的观点。


国外的文献有Jstor,社科院买了这个数据库,但是很多学生可能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个文献多得数不过来的网站。

国外一些免费的论文网站和工作论文,最知名的有:NBER(已近3万篇工作论文)、IMF、BIS、FSB、the World Bank;以及美联储、英格兰银行、欧洲中央银行等。


对于政策研究而言,这些机构的工作论文重要性甚至可能会高于世界一流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


比如,Borio and Zhu(2008)对于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机制的研究就是国际清算银行的工作论文,是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政策协调的必读文献。


比如,IMF(2015)对于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政策的工作论文树是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职能协调的重要文献。


很多金融机构的研究部门对外发布报告,这是与金融市场紧密关联的报告。一些银行的部门运行非常不错的公众号,同学可以订阅学习;国内券商的报告部分研究亦是很有深度,Wind上基本都有。


还有一些机构会定向发送,这需要在他们的mailing list之中。个人觉得,虽然这些报告的规范程度或研究深度可能不及学术研究者,但是,他们紧贴市场或者就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他们的观点或者感觉对于我们学术研究而言是一种非常好且必须的材料甚至是一种非常好的试金石。


经历过市场的风风雨雨与起起伏伏,才能懂得什么叫风险,什么叫机遇,什么叫市场。有的学术研究者有时候对于市场总是轻描淡写,但是,真正令人敬畏的是市场而不是理论。


题外话是,当你对于一个机构的业务和观点非常熟悉的时候,不小心你去面试的时候那么你就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


Part 3

找得对的问题(基础文献):

有效定位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你已经知道:1)研究主题涉及的核心内容;2)本领域研究的大咖;3)本领域涉及的核心业务主体,比如一个金融问题涉及到哪类核心金融机构。


接下来就是精准定位找到适合研究主题的相关文献。关键的技巧是:


1)找本领域重要专家的研究成果;比如,CCER在经济结构转型做了很多贡献性研究;国际收支失衡与汇率应知道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是重要的研究阵地。


2)找核心期刊相关的文献;比如国内《经济研究》《世界经济》《金融研究》《管理世界》《财贸经济》《国际金融研究》《金融评论》等。


核心期刊的引用中会涉及到英文文献,这是我们寻找英文文献的一个重要线索。找到一篇重要的英文文章,其后还有引用的英文文献,再继续往下找。


3)找相关机构的领导讲话或工作论文。


比如,货币政策最好是找货币政策当局,美联储、英格兰银行、人民银行等等,财政政策可以找财政科学研究院,美国存托凭证(ADR)应找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或业务首屈一指的JP摩根、梅隆银行。


Part 4

找得好的问题(核心文献):

精准打击

在找到对的文献并进行阅读之后,就会发现:


1)共同的参考文献。很多相关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引用同一篇文献,这就是研究的基础文献。


比如,讲货币政策传导会引用Bernanke and Gelter(1999),讲货币化进程会引用易纲(2003),讲财政分权会引用傅勇(2007),讲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会引用周小川(2011),讲互联网金融会引用谢平和邹传伟(2012),讲宏观审慎与金融周期会引用Bodio(2012)等等。


2)与自己研究极为匹配的文献,这是研究的核心文献。

核心文献的精准定位极其关键,通过核心文献你会进一步深化自己的研究框架:


a)研究的逻辑是否需要调整;


b)研究的模型是否与核心文献相似,或是否可以基于核心文献对自己的研究模型做出调整,或者是根据核心文献的模型跑不同的数据?


c)研究的结论存在实质性冲突还是基本一样,内在的原因和逻辑体现在哪里?


Part 5

文献的阅读、标记和引用

很多人在论文写作中有点“病急乱投医”,就是在网上胡乱下载很多资料,只要题目看起来相关就全面下载,甚至从百度百科、百度文库等等下载很多“来源不明”的文献。不是说这些文献没有价值,而是说没有明确目的性的下载最后造成三个结果:


1)阅读压力巨大;2)文献匹配度低;3)文献引用难度大。


同学可能会大量使用这样的文献,最后却不知道怎么标示,文献可能是某一个公众号的文章传到文库之中的,甚至都不知道真正的作者或者出处,这是文献重复率高的直接根源。


掌握核心文献、基础文献和关联度较高的文献是关键。可以采用以下办法有效地进行阅读、标记和引用:


1)给文献分类:


核心文献可以分为M类,并对各个文献进行编号,M-1,M-2等等;基础文件可以分为F类,同样对文献进行编号;其他相关文献可以分为R类,进行编号。用自己熟悉且合适的方式进行分类。


2)记录核心文献观点:


比如M-1的论文,核心观点是什么,主要模型是什么,基本结论是什么。


3)有效标注引用:


一段话最好加一个脚注或者标注,比如,写出货币政策风险承担传导渠道(risk taking mechanism)的相关观点后最后标注核心文献(Borio and Zhu,2008)。


这样在论文写作中,如果引用到这个文献,就方便精准标注引用。否则写完论文,不知道自己是否引用别人的文献,或者不知道哪个文献对应哪个观点或数据。


4)参考文献整理


一般论文后面需要附参考文献(有的期刊是脚注,不需要文章后面附参考文献)。大致的规律:参考文献一般是中英文分开,按作者姓氏字母排序。


研究生院对于文献标示应该都有相应的规范,每个学生都必须根据研究生院的学术规范进行标示。


这里吐个槽,国内很多期刊的文献标注方法存在很多差异,作者投稿前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调整格式。


从期刊角度,应用一种自己熟悉或自己特色的文献标注方法,是防止一稿多投、提升作者投稿目标性以及构建自身期刊特色的基本方法。


从作者的角度看,由于期刊拒绝率相对比较高,尤其是A类核心期刊,作者再转投其他期刊时候往往需要再用很多的时间来调整参考文献。


如何在防止一稿多投和期刊特色过程中,适度考虑作者的工作量,是一个值得讨论的技术性问题。是否存在构建了一个参考文献国家标准的可能性?如得以实施,对于广大作者而言是一个大大的福利。


郑联盛:卖方研究员与买方研究员

郑联盛:汉堡包与人民币升值

李海舰:改造我们的研究

李文溥:我看研究生教育“三高热”

封进:实践与科研:凯恩斯给我们的启示



以经济散文传播经济学思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